聚爱成行 |“水滴医务室”,助力青少年健康 快乐 成长
计划一:为贫困山村学校建立卫生室
漫长的冬夜,踢开被子,爸爸妈妈会帮你盖上;自习课下,不管多晚,回到家总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;手上划了一个小小的伤口,也会有人心疼地给你消毒、包扎;饭前洗手、饮水健康、穿衣保暖、营养均衡,这些很平常的事,在我们看来如此简单。
但是,对于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孩子,小小年纪,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照顾,日常生活谁来监督?或者家长卫生安全意识薄弱、经济条件有限,他们的健康状况该怎样负责?亦或者因为路途遥远,长期寄住在学校,山村学校医疗条件缺失,那他们的卫生健康又如何保障?
志愿者在农村走访某所小学时,发现学校里根本没有医务室,没有基本的医疗设备,学生身上一些小伤口根本得不到及时的处理,没有人会特别注意。
【没事儿,不用管它!】
操场上,一小男孩摔倒,
腿上擦破皮,站起来就跑了。
志愿者问他,
你不疼吗?
有点疼,但没事儿。
为什么不处理一下伤口,
怎么处理?不用管它,等回家再说吧……
愿者沉默了。对呀,怎么处理?在学校里,找不到药酒、创可贴,也没有纱布。
对于农村的孩子,没有娇气,早就习惯了坚强。
可是伤口会感染,流鼻血、擦破皮尚且可以应对,小孩子爱玩、爱闹,万一骨折怎么办?从村里到镇上的医院,一路上痛苦的那段时间可有多漫长呀!
建立学校卫生室,配备基本的医疗器具,避免农村学校“卫生死角”,保障学生的健康,也就是守护着农村的希望和未来。
计划二:组织卫生老师参加培训
在农村学校,教室、食堂、宿舍是孩子们的生活圈,老师就是学生的大家长,自然应该承担起保护孩子们身体健康的责任。
地区偏远、条件艰苦、经济收入低下,没有很多医务人员愿意到农村学校助医。既然学校缺乏专职的医务老师,那么何不采取另外一种办法:
对在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卫生培训,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、应急措施,以避免学生受伤时变得束手无策。
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】
庞道口中心小学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,在校师生共99人。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,没有医务室,也没有相关的医务人员。
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经过调研、讨论,在庞道口中心小学建立水滴医务室,采购了医务室所必备的硬件设施、消耗用品,如医用消毒液、消毒棉签、创可贴、体温计、输液架等;并且考虑到医务老师缺失,基金会组织了卫生老师进行培训,如心肺复苏、急救包扎等项目,也组织学生进行了逃生演练。
在对学生的回访中我们发现,孩子们很开心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,他们很认真地学习、演练。而老师们也表示:只有不断学习、不断充电,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,服务于学生。
对于未知的事情,我们是茫然的,而适当的培训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从容。在偏远的山村学校,医疗条件恶劣、医务老师缺失的情况下,给予在校老师、学生一些专业的医学知识、应急措施培训,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风险。
计划三:发放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宣传资料
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。
一个人良好习惯养成,是从小就开始的。
【防患于未然。】
走在校园里,你会看到一些小孩子,脸上脏兮兮,衣服上有泥土,一双小手黑黑的,也不洗干净,就拿着东西在吃。他们会偷偷地去买辣条、方便面、膨化小吃,在我们成年人眼里不健康的垃圾食品,可是对他们来说却是美食。
天真可爱的孩子只知道好吃,却不知道这些东西里面有多少防腐剂、添加剂,会危害他们的健康、会伤害他们小小的身体。
对于疾病,孩子是痛苦的,家长是恐惧的,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。
儿童阶段处于孩子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,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作为家长、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但迫于生计,现在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,或是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有限,对孩子的卫生健康教育存在不足。那么对于这些农村孩子,发放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宣传资料,鼓励学生了解健康知识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孩子健康成长,也有利于保障农村家庭更好地生活。
“水滴医务室”项目计划筹款20万元,在全国各地建立5-15个医务室。
其中:
1、180000元(善款总额90%)用于建立医务室,并提供专业的急救培训以及发放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宣传资料:
(1)组织学校老师,开展急救培训(eg:心肺复苏、急救包扎等);
(2)组织学生,开展急救用品培训;
(3)发放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宣传资料。
2、2万元(善款总额10%之内)左右用于基金会项目执行成本费用:(1)项目执行人员调研的交通费、食宿费等;(2)志愿者前期调查服务及后期回访跟踪;(3)资料印刷、邮寄等;(4)项目运行支持团队人工成本、地区办公费用等;我们会实时透明公示项目进展,接受社会监督,若有剩余财产将用于帮助其他困境患儿家庭。
项目预算:
注:根据人数不同的学校选用相对应的预算,项目点学校后期可作为应急救援中心。